眼动追踪技术发展及其运用
眼动追踪技术是指获取眼球运动信息的检测技术。利用眼动追踪技术可获取精准客观的眼动数据,探究眼动的发生机制、发育过程及不同眼动类型所代表的临床意义具有重要意义。眼动追踪 ( Eye-tracking) 发展是一种神经心理学方法( Neuro-Physiological,NP) ,同时眼动追踪技术也是获取生理数据的重要来源。眼动追踪技术是指利用特定的眼动设备或眼动系统来记录一个人在某一环境中注视物体而产生的眼动数据,比如浏览文本、图像、视频、网页,真实场景的具体事物( 如建筑、马路等) 。 眼动追踪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19世纪末,眼动追踪首先运用于阅读行为研究中;第二阶段在20世纪初,眼动追踪运用于心理学的认知过程研究中; 第三阶段在20世纪70 年代,眼动追踪技术运用于眼动数据记录的获取,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领域关注眼动技术与眼动数据分析。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创新,眼动追踪被心理学、医学、广告学、人机交互、市场决策、可用性研究等领域广泛采用。
眼球运动是指眼球一系列的自发性、控制性及目的性运动。 基于科学研究及临床工作中对眼球运动的大量观察发现,眼球运动不仅对维持人类清晰视觉至关重要,还是大脑活动的客观体现,对多学科疾病的诊断和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眼球运动(eye movement)是灵长类动物能做出的最快速的运动,并能被精确的检测记录(Kandel, 2013)。眼跳的控制涉及多个脑区,如前额叶的额叶眼动区(FEF)、附眼动区(SEF),后顶叶的皮层(PPC),上丘(SC)等(Kandel, 2013),因此可以帮助探索不同脑区功能。同时,不同的眼跳任务可以帮助探究不同的认知功能,例如反向眼跳任务可以很好的测量被试的抑制功能,记忆诱导眼跳任务可很好测量被试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和空间记忆功能。不论是目的性眼跳(proposed saccade)还是反射性眼跳,均受到来自基底节区(Basial ganglia,BG)黑质投射纤维的调节,而帕金森患者的基本病理表现就是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凋亡(Waldthaler et al., 2021)。
基于以上论点,可得出结论:眼动追踪技术可能广泛用于神经心理学、大脑功能异常筛查诊断。
Copyright © 2020-2023 集思鸣智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2026956号